('\n\t秋收之后,农忙时节过去。<br /><br />与很多人现代幻想中并不一样。<br /><br />古代的农民,虽然生活很苦很累,但工作的时间,却反而没有后世现代牛马的工作时间长。<br /><br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br /><br />第一是这个时代的农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br /><br />对底层农民来说,晚上加班是不可能的。<br /><br />因为照明是很贵的。<br /><br />没有光亮,想加班工作也加不了的。<br /><br />晚上必须得睡觉休息。<br /><br />夏天还好,因为日照时间很长。<br /><br />冬天昼短夜长,休息睡觉的时间足足的。<br /><br />其次是,与工业社会的生产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都在进行不一样,干农活是有季节性的。<br /><br />也就是从农作物播种到收获这几个月,才是生产季节。<br /><br />特别是播种期间和收获时节,忙得热火朝天,累得只想趴下。<br /><br />但过了收获季,马上就能闲下来。<br /><br />很简单,因为你想干活也没有活干了。<br /><br />地里都不长庄稼了,你干什么活呢?<br /><br />想干也没得干!<br /><br />正因为如此,古代农民的生活虽然苦,但实际工作时长却是远远也比不上后世996,甚至007的牛马们的。<br /><br />不过嘛,知道农民农闲没活干了,朝廷就得想法照顾照顾他们。<br /><br />征发大量的农民去服徭役,继续干活!<br /><br />徭役的作用有二。<br /><br />一是国家进行工程建设,比如修路,修宫殿,修城墙,修堤坝,挖运河等等。<br /><br />这里面耗费劳力最多的是修宫殿和城墙。<br /><br />比如说长城可不仅仅秦朝修建起来的。<br /><br />后世历朝历代一直在修。<br /><br />其规模并不弱于秦长城,只是工期没有秦朝时那么赶,花费的时间更长罢了。<br /><br />宫殿就更不用说了。<br /><br />可不仅仅只有皇宫。<br /><br />还有很多皇家花园,行宫。<br /><br />经常会建新的。<br /><br />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当然要征发数不清的劳力才能修筑完成。<br /><br />相比之下,与后世人想像不一样的是,修路在古代通常并不算多大的工程。<br /><br />至于修堤坝和运河,这得视不同的年份而定。<br /><br />某年黄河溃堤了,重修大堤自然就成了那一年大工程。<br /><br />但正常年份,河堤只需稍加修缮,工程量也不大。<br /><br />甚至是根本不修。<br /><br />运河亦是如此。<br /><br />正常年份修缮维护只是小打小闹,遇上大修或重挖的时候,才会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br /><br />总体上来说,工程建设的规模从投入的资金多少可以比较出来,朝廷投钱最多的永远是修城墙,其次是修宫殿。<br /><br />其他的都比不上。<br /><br />从统治的角度上说,修城墙是为了防范外敌入侵或者内部敌人(境内的城池),巩固统治。<br /><br />而修宫殿则是为了让统治者好好享受。<br /><br />这两项是绝对刚需。<br /><br />与此相比,老百姓的民生需求,则要为这两项刚需让步。<br /><br />总不至于给老百姓修建能遮风蔽雨的房子,比给自己建宫殿还重要吧?<br /><br />对统治者来说,世上没有这样的道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理!<br /><br />征发百姓服徭役的第二个作用是,不让农民在农闲的时代,完全闲下来。<br /><br />一大群人整天无所事事,就会整日里想七想八,琢磨这琢磨那,弄不好得想出一些不好的东西,然后造个反玩玩?<br /><br />不让他们闲下来,他们便没时间去想太多,更没时间去闲聊交流,拉帮结派,组织人马……<br /><br />他们造反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统治也就安稳了。<br /><br />基于这两点,让百姓服徭役的作用是巨大的。<br /><br />不过,今天与往年不一样。<br /><br />今年朝廷并没有征发一个民工去修宫殿。<br /><br />虽然宫殿确实也有部分在重建,修缮。<br /><br />老朱离开后,皇宫里的窗户,在朱允熥的命令下,都换上了玻璃窗。<br /><br />许多房间的地面上,也用水泥重新做了防潮,再在上面铺上皇宫专用的地砖。<br /><br />金陵城的宫殿原是填湖而建,地势较低。<br /><br />一到阴雨天气,地面便潮湿无比。<br /><br />这个问题十分严重,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的程度。<br /><br />但宫殿修缮,都是朱允熥拨付了银子,雇佣民工进行的,而非征发的徭役。<br /><br />当初老朱刚登基称帝不久,对家乡怀念不已,下旨营建凤阳中都,准备将来迁都凤阳。<br /><br />为此征发了几十万民工。<br /><br />结果是修建宫殿的民工和工匠对无偿服役十分怨恨。<br /><br />竟在宫殿中埋下了咒符、泥人和木人等物品,以诅咒宫殿的居住者。<br /><br />即所谓的厌胜之术。<br /><br />老朱勃然大怒,一度扬言说要将修筑凤阳中都的几十万民工全部处死。<br /><br />后来经工部尚书薛祥再三劝谏,才放过那些工匠,却还是处死了一千余人。<br /><br />这件事也促使老朱最终放弃了迁都凤阳的计划。<br /><br />当然,放弃迁都凤阳的原因不止于此,此事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br /><br />无论如何,这都是前车之鉴。<br /><br />虽然朱允熥并不信什么厌胜之术。<br /><br />可若真有人偷偷这样做,心理上还是难免会犯恶心。<br /><br />毕竟是自己日后要居住的地方,不如付工匠们工钱,给他们很好的待遇,让他们开开心心的干活,不闹出什么事端。<br /><br />何况,此次宫殿修缮所投入的资金并不多。<br /><br />对如今财政充盈的大明朝廷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br /><br />至于城墙建设,朱允熥已下达了命令,草原已经被大明征服,后世从此永不筑长城。<br /><br />各地的城墙也一律不得再建。<br /><br />时代已经变了。<br /><br />再修建城墙,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严重阻塞交通。<br /><br />至于说纯粹的观赏,那眼下大明的城墙真的太多太多了。<br /><br />今年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工程,主要是三项。<br /><br />首先是修路肯定是继续的。<br /><br />这是极为关键的基础工程。<br /><br />在《大明日报》的宣传下,各地百姓对于自己家乡修建水泥路的热情很高。<br /><br />这是对他们都有好处的事,百姓们自然很乐意。<br /><br />其次则是堤防和水库的建设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br /><br />历朝历代,对河堤的建设都还是比较重视的。<br /><br />正常而言,每到冬季都会修缮河堤。<br /><br />相比之下,水库的建设则很少会进行。<br /><br />历史上,大规模的水库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了。<br /><br />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修建的水库寥寥无几。<br /><br />与江河两岸必须建堤坝不一样,在许多地方,水库并没有非建不可的理由,有时候反而会阻碍洪水的下泄。<br /><br />兴建水库存在不小的风险,稍有不慎,水库渗水漏水,便有可能造成溃堤,那便不是造福百姓,而是祸害百姓了。<br /><br />不过,世界上的事,都是有利有弊。<br /><br />只要利大于弊,就可以做。<br /><br />如今有了水泥,大明制造局炼铁炼钢的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冶炼规模更是扩张了几十倍,成本也大幅度下降,大量兴建水库的时机,已然成熟。<br /><br />今年冬修,水库建设也就成了重点。<br /><br />第三项大工程,则是朱允熥亲自制定的三千座大型粮仓建设计划。<br /><br />为此,他特意与大明制造局的工人,会同科学院的研究者一起,绘制了标准粮仓建设图纸,并制定了详细的建设标准和施工方案。<br /><br />要求各地官府,迅速按照方案兴建粮仓。<br /><br />各级官员签订军令状,逾期未完成工者,斩!<br /><br />验收质量不达标者,亦斩!<br /><br />如火如荼的建设,在全国各地迅速铺开。<br /><br />东宫,院子里。<br /><br />朱允熥正坐在新建的亭子里,一边悠闲的吃着点心零食,一边讲述着经济学的常识,原理,以及自己对大明经济和眼下状况的看法。<br /><br />旁边的书桌上,一名二十岁左右的男子正认真听着,不时挥笔记录。<br /><br />他叫杨荣,不久前,夏原吉受邀回国子监讲学,讲完后,让听课的学子们都写文章阐述己见,一眼便看中了杨荣写的文章,认为此人虽然年轻,却颇有见识。<br /><br />正值朝廷用人之际,夏原吉便将他推荐给了太孙殿下。<br /><br />朱允熥翻了下此人的履历,发现他多半便是后世历史上有名的“三杨”之一,与杨士奇齐名的杨荣。<br /><br />于是将他带在了身边,加以培养。<br /><br />此前给老朱写信,就是杨荣代笔。<br /><br />毕竟,朱允熥的毛笔字写得太差,而且笔迹一眼就会被老朱认出来。<br /><br />既然老朱没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而是用普通人的身份给《科学》期刊投稿,那朱允熥当然也用“编辑”身份和他通信了。<br /><br />老朱还在赌着气呢,以孙子的名义写信,肯定就不会回信了。<br /><br />因为代笔的缘故,杨荣也第一次接触到了经济学的知识。<br /><br />顿时只觉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br /><br />在此前的书籍里面,从不曾见过这方面的记载。<br /><br />但听太孙殿下讲来,又极为在理,于治理国家,大有裨益。<br /><br />有了开头,朱允熥也开脆趁得闲的时候,给杨荣讲各种经济学知识。<br /><br />倒不是单纯为了培养他,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而是朱允熥前世并非专业的经济学专业出身,那个时代信息发达,他又爱好兴趣广泛,便利用网络,零零散散听了一些在线课程,学了点经济学知识。<br /><br />不够专业,所以不成体系。<br /><br />此时正好通过讲述,来唤醒从前的回忆,理清思路。<br /><br />这也是后世著名的“费曼学习法”,非常有效。<br /><br />记录整理后,还可以通过与人交流查漏补缺,将从前的知识加以完善。<br /><br />有杨荣记录,又省了自己亲自动手写的麻烦。<br /><br />讲了一阵之后,朱允熥伸了一个懒腰,道:“今日便先说到这里吧。”<br /><br />“你得空的时候,将本宫讲的内容好好归纳整理一下。”<br /><br />杨荣连忙站起身来,躬身行礼道:“是!”<br /><br />朱允熥挥了挥手,杨荣便退了下去。<br /><br />十七岁时,他被选入府学读书,而今也不过二十岁。<br /><br />本来也没机会这么快来国子监读书。<br /><br />去年冬天,太孙殿下在国子监讲科学,轰动天下,自那之后,各级府学,州学,县学,都刮起了科学之风。<br /><br />后来发生的一系列改革,更是促使不少学子干脆离开了国子监。<br /><br />与此同时,因为朝廷国库充盈,教育拨款充足,国子监招收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br /><br />要招更多的学员,自然会从下面补充。<br /><br />就这样,杨荣得以提前几年进入国子监。<br /><br />时代的一粒灰,压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br /><br />但反过来说,时代的大风吹起时,同样也会将很多人送上天空。<br /><br />让他们的命运轨迹,从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br /><br />朱允熥的一次讲课,大明刮起了新的大风,推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br /><br />不知有多少人站在了风口上,借风上青云。<br /><br />又不知有多少人被时代无情抛下。<br /><br />杨荣没有想到的是,刚入国子监没多久,就会被夏原吉赏识。<br /><br />更没有想到,遭到举荐后,太孙殿下竟然会将自己留在身边。<br /><br />在太孙殿下这里听到的东西,学到的知识,完全颠覆了杨荣自小到大的认知。<br /><br />从前在《大明日报》上看到太孙殿下的种种事迹,虽对此等天才人物有几分敬佩向往,却又觉得报纸所言不能尽信。<br /><br />杨荣深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清楚日报上所记所载,多有美化之处。<br /><br />如今真正到了太孙殿下身旁听命办事,才发现自己完全错了,大错特错了。<br /><br />《大明日报》的宣传,确实不能尽信。<br /><br />因为报纸上仅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虽然将太孙殿下在某些方面吹得神乎其神,却说得并不详尽。<br /><br />太孙殿下的知识之广博,所见之高瞻,远不是区区报纸记载所能言尽的。<br /><br />自己虽自幼读书,但在太孙殿下面前,却宛如毫无见识的稚子。<br /><br />故而,杨荣再不轻易发表任何见解,只是将太孙殿下所说的话,都牢牢记在心头,时常反复琢磨,疯狂汲取着知识。<br /><br />……<br /><br />朱允熥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望向杨荣远处的背影,轻轻点头。<br /><br />不愧是历史上能走到辅臣之位的人物,年龄比杨士奇还小了好几岁,不过才二十岁的年轻人,便有如此沉稳的性子,委实难得。<br /><br />更重要的是,人非常聪明。<br /><br />他讲经济学其实讲得残缺不全,有些知识甚至是似是而非。<br /><br />若是换一个普通人,多半会听得云里雾里,甚至是不知所云。<br /><br />但杨荣却能举一反三,从他的每一句话里揣磨出很多有用的知识。<br /><br />有些错误之处,也能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自己修正。<br /><br />这就是真正的天才了!<br /><br />朱允熥心中想着,很快将心神收回,拿起桌面上放着的《每日简报》又看了看,目光不由得微微眯了起来。<br /><br />各地粮仓的兴建,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br /><br />进度最快的,当然是金陵城,毕竟,制造局就在这里。<br /><br />其他的如苏州,扬州,嘉兴,松江等繁华之地,建设得也一点都不慢。<br /><br />而这些地方,恰恰是就大明最重要的粮食产地。<br /><br />粮仓建好了,接下来,收天下粮食的重头戏,就该登场了。<br /><br />……<br /><br />“大明粮食署正式成立,从即日起,全国各地粮仓,皆由粮食署直管。”<br /><br />金陵城的一间茶坊内,一名青衫男子正一边喝茶,一边拿着《大明日报》翻阅。<br /><br />此时的茶坊,人声鼎沸,生意兴隆。<br /><br />“你们说,这朝廷成立大明粮食署是什么意思啊?”青衫男子问旁边的人。<br /><br />“你没看那报纸上面说吗?朝廷要给各地的官府减轻工作任务,以后这存储粮食的任务,便由粮食署直属管理。”<br /><br />“和大明银行一样,各粮仓的仓吏皆由粮食署直接委派,与地方官府衙门再无瓜葛。”<br /><br />有人拍桌道:“好啊,由粮食署直辖好。”<br /><br />“以前那些地方官吏,打着‘雀鼠耗’的名义,可没有少从中捞取油水。”<br /><br />“而今,他们再也捞不到钱财了。”<br /><br />老朱虽然铁腕反腐,杀了许多贪官污吏,但一直没有收到他所想要的结果。<br /><br />就是因为许多事情,到了执行层面,不得不留下很大的权力空间。<br /><br />比如说,粮仓的‘雀鼠耗’,便是其中之一。<br /><br />‘雀鼠耗’的实际损失有多大,朝廷是很难精确计算的,这给管粮仓的官吏留了操作空间。<br /><br />这个空间越大,官吏便越能上下其手,钻空子捞好处。<br /><br />反过来,权力空间越小,官吏越无法捞油水。<br /><br />但很多事情,也会变得死板,无法变通处理。<br /><br />这正如矛和盾,有利必有弊。<br /><br />通讯条件决定了这个时代很多事情,不可能上报给上级再决定处理,必须要赋予下面自行处置的权力。<br /><br />而这个“权力空间”,也就是腐败寻租空间。<br /><br />封建王朝贪腐一直严重,这亦是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br /><br />通讯条件制约了国家的管理。<br /><br />后世通讯发达,一个电话便能直通,尚且普遍存在着“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县官不如县管”的情况。<br /><br />而对这个时代来说,“天高皇帝远”,这是非常现实的事情。<br /><br />当然,还有很多制度建设的问题。<br /><br />“那也不见得吧,难道粮食署的官吏,就不贪了吗?”有人反驳道。<br /><br />“这还真不一样。”有人解释道:“咱听说粮食署由杨士奇杨大人暂行代管,此人正是之前主管大明银行之人,乃太孙殿下亲手提拨,极为了得。”<br /><br />“大明银行自成立至今,你们可听说过,有像地方官吏那般贪污腐败频发吗?”<br /><br />“据我所知,大明银行有专门的巡视人员,会不断进行巡查,所有账目皆会进行再三审计,查得那叫一个严格。”<br /><br />“想从中捞点什么,很快就会被审计查出,那可就完蛋了。”<br /><br />“估计粮食署也会如此。”<br /><br />“没有了地方官府衙门的牵制,审计查核,内部处理,都会十分严格,不会有任何束手束脚之处,贪腐之事,自然会大减。”<br /><br />旁边另一人补充道:“不止如此,眼下朝廷正在大量兴建新粮仓。”<br /><br />“这些新粮仓,可不是原来的土仓,都是用水泥建筑而成,据说很多地方还用了钢筋加固。”<br /><br />“防潮防水,通风干燥,且防范极严,老鼠根本就进不去。”<br /><br />“据说,以后粮仓便再也没有什么‘雀鼠耗’了。”<br /><br />“存进去多少粮食,一点都不许少。”<br /><br />“那些粮官,想要捞油水,也没有地方可以捞了。”<br /><br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热火朝天的讨论着。<br /><br />“此事我也听说了,我一个兄弟,还亲自参与了新粮仓的建设。”<br /><br />“与原来的老粮仓相比,新粮仓那才真叫规模庞大啊。”<br /><br />“而且,这次朝廷要在全国各地建三千座的新粮仓。”<br /><br />“加在一起,能储藏的粮食,得有原来的几十倍啦。”<br /><br />“恐怕将天底下所有的粮食,都装进这些新粮仓里面,也装不满所有的粮仓。”<br /><br />立即有人好奇道:“那朝廷建这么多新粮仓干嘛呢?”<br /><br />话音刚落,此时茶坊外面有人进来,他亦是茶坊的熟客,与经常在里面喝茶的许多人都相识。<br /><br />那人一进来,便笑道:“大伙儿都在啊,你们都听说了吗?如今咱大明有桩稀奇事了,今日大明粮食署正式成立,据说,粮食署还特意设了一个‘粮食银行’,以后大家伙不仅可以向银行存钱,还能向粮食署存粮食呢,你们说这事稀不稀奇?”<br /><br />……<br /><br />PS:两章合一起发了,这段时间有点忙,更新有时多有时少,但事情快结束了,过两天应该能每天万字更新爆发了(该说明为免费字数)。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