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汉朝刘邦开创,而后有文帝、其有又有宣帝,不过三君而已。<br /><br />后汉有刘秀,而后有明帝,不过二君。<br /><br />唐朝有太宗、其后有宣宗,亦不过二君。<br /><br />大概是一个王朝的气数,只能出两位绝世之君。<br /><br />先帝开国,陛下又实为开创,你难道以为,未来大明还能再出陛下这等绝世的君主吗?”<br /><br />郑和张了张嘴,却说不出什么来,他如何会不知道,他能远航,全是因为陛下的支持,整个大明,有陛下高瞻远瞩,才有今日之盛。<br /><br />李显穆这番话,听的朱棣是又喜又忧。<br /><br />喜的自然是自己的地位如此之高,忧的则是李显穆说的太有道理,自古一个王朝开国之君都是绝世的人杰,其后又有一个君主绝世,其余便皆是平庸之辈。<br /><br />再看自己的儿子,无论太子、汉王、赵王,都远不如自己文武全才,当真应了李显穆所言。<br /><br />唉。<br /><br />富不过三代。<br /><br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br /><br />不独诸家,皇室亦如此。<br /><br />这是圣人都没办法的事情,古来都没人能解决的问题,便只能说是天命了。<br /><br />郑和干涩着嗓音,“那李学士是有让下西洋之事,传于万世的办法了?”<br /><br />“如果下西洋一直如同现在这般,每年都要耗费两百万贯,那最终必然会被停止。”<br /><br />李显穆慨然道:“朝廷修葺长城,所耗费的钱粮比下西洋还多,修整维护运河、每年治理黄河、赈济各地灾民、维持三大营这等禁军的花费,这每一项都不亚于下西洋,但为何从来没有人说将这些事项停下?”<br /><br />众人都知道李显穆这不是在问问题,这些东西,都是大明赖以生存的基础,等到国家连这些东西都没钱的时候,那差不多就是国家该亡的时候了。<br /><br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其中的利不是金钱布帛之利,而是对国朝之利。<br /><br />利足够大,便不会有人谏阻下西洋之事。”<br /><br />郑和这下是真明白了,他几乎立刻下拜道:“还请李学士教我,怎么才能让下西洋之事,与国朝大事相勾连。”<br /><br />众人皆震惊起来,就连朱棣都好奇起来,没想到李显穆三言两语,竟然就直接让郑和为之改变想法。<br /><br />不过如果真的想要说服郑和,那就必然要给他一个上佳的理由,皇帝、诸臣,也都非常好奇,李显穆怎么把下西洋之事和国朝大事联系在一起。<br /><br />“把下西洋之事和国朝大事,现在就勾连在一起,那我也做不到。”<br /><br />李显穆不等众人反应,又紧接着说道,“但是把现在这支庞大的船队保留下来,我却有办法。”<br /><br />郑和虽然略有些失望,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只要能够让朝廷将船队一直保留,那不就意味着随时可以下西洋?<br /><br />朱棣哂笑道:“你说说看,怎么能说服后世皇帝,每年耗费两百万贯,把船队保留下来。”<br /><br />李显穆却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神神秘秘的问了一个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陛下可知道为什么在太祖高皇帝击败张士诚后,元朝突然就垮了,而后元大都的王公贵族,不要命似的逃走,甚至就连抵抗都不敢吗?<br /><br />按理说以南伐北,中途有重重关隘,元大都也是重城,当初靖难之时,李景隆五十万大军都没能攻克,何以蒙古的王公贵族,竟然守都不守呢?”<br /><br />按照明朝的政治正确,当然是大明得到了天命,于是元朝顺应天命,将皇位让出,可在这种场合,这种话自然不必说。<br /><br />其他的理由就太多了,比如元朝已然没有实力,而大明士气正盛。<br /><br />“你说是为何?”<br /><br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因为元大都没有粮了,是绝不可能守住的。”<br /><br />李显穆指着堪舆图道:“元朝和本朝一样,建都于北京,而粮草皆仰于江南之地,但是从红巾军起义后,中原早已乱成了一锅粥,更别提从京杭大运河运粮草,按理说早就该断粮了。<br /><br />但是元朝大部分的粮草是从海上走的,所以中原打的再乱,只要张士诚还给元朝输送粮草,那些王公贵族就能在大都苟延残喘!<br /><br />等到张士诚被太祖高皇帝击败,那些往来于江南和大都的粮草瞬间便被切断,大都的蒙古王公,便只能灰溜溜的回到草原上去!”<br /><br />这下所有人都知道李显穆想要说什么了,他真正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停掉下西洋之事,而是为了把下西洋的船队用来运粮!<br /><br />“你想要重开海运?”<br /><br />李显穆肃然沉声,“陛下,从运河运粮,所费极多,而且时间极长,江南再富裕,也必然会被拖垮,这一路上的所有转运漕工,都会疲于奔命。<br /><br />若是走河运,那迁都北京,真的就成了一桩祸事,微臣的父亲、微臣,以及所有谏言迁都的人,都会成为大明的千古罪人!”<br /><br />朱棣闻言只觉眼皮都在直跳,其余众人也都心惊胆战,实在是李显穆这番话说的太严重了!<br /><br />千古罪人!<br /><br />李显穆甚至把他的父亲也加入了进来,这更让所有人明白了他的坚决。<br /><br />“元朝使用海运,从江南出船,到达天津卫和大都,只需要十天,一年能够转运三百多万石粮草!<br /><br />我大明的船只制造更为发达,一年甚至能够转运五百万石的粮草。<br /><br />而其路途上的耗费,只有河运的十分之一!<br /><br />若是走海运,陛下北征岂止一次,便是五次,粮草也绰绰有余!<br /><br />走海运运粮,顺天才是真正的顺应天命之地!”<br /><br />运粮时间极短,中途所耗极少,海运几乎是完美的运粮方式。<br /><br />后世明朝和清朝,却被官僚集团所裹挟,其统治者也畏惧大海,导致一直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才开始改为海运。<br /><br />“海运当真如此完美?”<br /><br />朱棣见李显穆言之凿凿,亦不禁再问,他心中如同明镜,当初迁都北京,大多数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人反对的原因,就是北京周围太过荒芜,江南的粮草转运过来所耗费极多。<br /><br />“以运粮而言,的确完美。”<br /><br />朱棣听懂了其话中未尽之语,“那就是说有不妥之处?”<br /><br />“若是传递军情等,自然还是从运河而行更快,海运的好处在于,能够将极其笨重的东西,快递转达。<br /><br />而且,海上是有海盗的。”<br /><br />李显穆并没有回避海运的问题,“比如说那些从日本国流浪出来的倭寇,就会造成危险。<br /><br />这就需要郑掌印麾下的下西洋船队了。”<br /><br />郑和恍然。<br /><br />他方才还想说,下西洋的宝船,其中很多是不能用来运粮的,那都是打仗的船。<br /><br />“用西洋船队来为大明的粮船护航?<br /><br />倒是不错,若是不远行万里的话,其大船靡费并不多,节省下来的钱财,绰绰有余,这便是你的想法?”<br /><br />“陛下,不仅如此。”<br /><br />李显穆微微挑起一个笑意,但是说出口的话却冷冰冰的,“对那些倭寇要主动出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呢?<br /><br />海运的路线是这一条,我大明的船既然要从这里走,那这里自然就是我大明的疆域了。<br /><br />只不过这疆域在海上而已。<br /><br />日本离得那么近,还有夷洲、琉球,这些国家都要听话,我大明才安全。<br /><br />微臣看,我大明有必要在这些地方都安置一些军队,不时巡航,打击海盗,以保卫我粮道安全。”<br /><br />朱棣很快就意识到了另外一件事,他指着堪舆图上交趾的位置,“朕记得张辅说过,这里是一处上佳的可以建造海港的地方。<br /><br />按照你的说法,若是朕在交趾这里布置一支军队的话,岂不是能从京城直接南下,不走陆地就直达交趾,从京城到江南十天,从江南出发,到这里也不过就是十天吧!<br /><br />二十天内,我大明的军队,就能到达交趾?”<br /><br />这下几乎所有人都坐不住了,纷纷上前望着那幅堪舆图,震惊的说不出话来。<br /><br />从京城到交趾,直线距离超过五千里,行军的话怕是有七八千里了,现在突然说这么远的距离,竟然只要二十多天?<br /><br />张辅一直以来在朱棣耳边吹得风,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极强的效果!<br /><br />“陛下所说自然是没错的,但是海上有风险,当初元朝征讨日本,就两次被海上的风暴导致全军覆灭,不能每次都大军出动,最好的办法是在港口这里驻扎一支数千人的军队,然后按时从江南走海路送粮草过来。”<br /><br />朱棣本来还有些犹豫海运之事,现在发现了军事用途后,立刻沉声道:“今日之事,内阁给朕上个章程,通知六部五府堂官上殿,朕有大事相商。”<br /><br />————<br /><br />廷议下西洋事,语及漕河、海运之利弊。<br /><br />显穆慨然:“都燕则百官卫士仰需江南,取河运之法,江南之民命竭于输,太府之金钱靡于河道,都燕为害天下。<br /><br />漕河视陆运之费省十三四,海运视河运之费者省十七八,河漕虽免陆行,而人挽如故,取海运之法,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江南之民不废其力,而京都井然,都燕有利天下!”<br /><br />帝欣然纳之,曰:“显穆之策,功在社稷,利于万世。”——《明史·李显穆传》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