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同样声量的声音,同样的言语,从不同地位的人口中道出,便有不同的力量。<br /><br />若今日这番话从一个普通的士人口中道出,不过是哂笑一番。<br /><br />可现在说出这番话的是李祺,持着圣意的李祺!<br /><br />数千人站立的场中一片宁静,没有人说话,甚至连窃窃私语都极少,无数的目光落在了浙东文人身上,带着微弱的可怜与欣喜。<br /><br />且喜且怜之,概莫如是。<br /><br />溪流潺潺,清澈透底,间或有鱼儿跃起,溅起几朵水花,好似有风在山上呼啸而过,卷着那些草木簌簌作响。<br /><br />浙东文人刚刚叩谢了浩荡皇恩,此时正沉默着,今日之祸事,让人无话可说。<br /><br />李祺所言如何不是真理呢?<br /><br />为人作保又是何等信任才可以呢?<br /><br />李祺与浙东本为仇敌,又如何能为浙东作保,而置自己于危险之地呢?<br /><br />这是强人所难,而又不曾有资格。<br /><br />“是以本官向陛下求来了另外一道旨意。”<br /><br />李祺突然道出让所有人都不曾想到之事。<br /><br />另外一道旨意!<br /><br />瞬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了李祺身上,竟有另外一道旨意?<br /><br />既然是两道旨意,其内容定然是不同的,这一念头瞬间在许多人脑海中闪过。<br /><br />“还请景和公赐下旨意,救我等与水火之中,若景和公愿意,草民等愿为景和公门下牛马走!”<br /><br />最聪慧的人从李祺的话语中听到了生机,几乎是本能的向着李祺跪下去。<br /><br />如果不曾得到就不会明白失去的痛苦,如同不曾一无所有就不会明白获得的快乐,如果不曾陷入黑暗无踪的境地,就不会明白光明的意义。<br /><br />在已然将要失去一切之后,突然的峰回路转,突然的柳暗花明,让所有人都不再思索什么其他的东西,抓住这一缕生机才是最关键的。<br /><br />静静瞬息的凝滞,便是如同潮水一般,又有许多浙东士子跪了下去。<br /><br />为自己、为后代求一条出路。<br /><br />李祺望着这一幕,微微颦眉,他知道这些人三分是在跪自己,七分则是在跪皇权。<br /><br />可这并不是他的目的。<br /><br />他是要压服浙东士子,打压是必不可少的,但却不是彻底把人压到这等地步。<br /><br />这等强逼只能带来怨恨。<br /><br />他对浙东学子的压迫,至圣旨而下就已经足够了,他亲自前来浙东,是施恩而不是结仇。<br /><br />把人的尊严打碎了,对他又有什么好处呢?<br /><br />培养出一群卧薪尝胆的勾践吗?<br /><br />他又不是皇帝,永远都不担心臣下的报复。<br /><br />“都站起来!跪什么跪!”<br /><br />这是李祺自来到浙东后声量最大的一句话,“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地君亲师,我李祺又有什么值得你们跪的!”<br /><br />李祺这句话更让场中沉默了。<br /><br />浙东众人稀稀拉拉的站了起来,有些迷茫而无所适从的望向了李祺,他们本以为李祺是要打碎他们的尊严,彻底压垮他们,让他们成为他座下走狗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br /><br />可现在看来并不是如此。<br /><br />在一侧观礼之人,亦满心的疑惑,不明白李祺要做什么,这可是收服浙东学派的大好机会,为什么就这么放弃了?<br /><br />退步是为了更好的向前。<br /><br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br /><br />李祺走到了浙东诸人之中,他环视着这数百人,慨然道:“若仅仅是为了告诉你们不必挣扎,我又何必从京城来到浙东呢?<br /><br />你们不必在这里祈求别人的宽恕,能够救你们的只有你们自己!”<br /><br />浙东诸人心中不解,可还是纷纷向着就在身边的李祺躬身行礼道:“我等愚昧,还请景和公示下!”<br /><br />“我先前就说过,东明精舍的问题难道是学问不够深厚吗?难道是对四书五经不够熟悉吗?难道他们的才学是假的吗?”<br /><br />李祺恢复了众人眼中一贯侃侃而谈的模样,“都不是!东明精舍的问题是根不正!陛下所担忧的也正是这股歪风邪气,担忧的是东明精舍借着浙东浓厚的儒学氛围,死灰复燃。<br /><br />是以,尔等应当自己做出改变,来告诉天下人,最重要的是向陛下证明,浙东士林所培养的皆是对我大明有情之人!”<br /><br />这下他们就听懂了李祺的意思,皇帝是对浙东士子心有疑虑,因为“所学颇邪”,李祺不能给他们作保没问题,但愿意给他们一个自证的机会。<br /><br />“景和公,圣人经典中本就教导我们要忠君爱国,我们还能如何向陛下证明呢?<br /><br />还请景和公教我等!”<br /><br />这是在场每个人都好奇的问题,儒家学说本就是以忠孝仁义为先,而现在李祺却特意强调了这一点。<br /><br />但他们隐隐能感觉到,李祺说的和他们想的是有不同之处的,而这不同之处,便和先前所说的儒门道统有关了。<br /><br />果不其然,李祺昂然道:“在你们论述的经典中,有天下、有万世、有生民、有君王、有道统、有仁义,可唯独没有大明!”<br /><br />李祺厉声道:“扪心自问,大明在你们的心中又能排到第几位呢?<br /><br />你们在谈论起那些时政之时,是天下先出现在你们心中,还是大明延续先出现?<br /><br />如果大明没了,你们又会选择如何呢?<br /><br />是矢志不渝的复国,还是入仕新朝,说什么天命既然改变,那自然应该遵从的屁话!”<br /><br />一言激起千层浪!<br /><br />李祺这番话以他为中心,向着四方滚滚而去,如同翻腾的云海,震的几乎每个人耳边都在嗡嗡做响。<br /><br />从来没有人像是李祺这样尖锐的问天下和王朝如何,这是他们从不曾听到过的,也是他们从不曾想过的。<br /><br />天命论和五德论深入人心,虽然历朝历代都有为国殉难的,有为主尽忠的,可依旧不是主流,很多人眼看大势难就,都会选择放弃抵抗。<br /><br />所谓“天命已失”,多么可笑,倘若近代中国依旧是这套理论,怕是早已沦丧于贼寇之下。<br /><br />明末的亡国和亡天下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之论,是民族主义的雏形,下一步就是将民族和国家融合起来,天下之论则变成了另外一种更高级的理论。<br /><br />在后世,每一个民族都高度绑定一个国家,伴随着国家的分裂,曾经的一个民族也渐渐形成两个民族,最有名的莫过于半岛。<br /><br />“人无常志,则无恒心!”<br /><br />李祺依旧不停,“如果你们的心中没有一定要捍卫的东西,那么随时都会妥协,如果你们心中没有一定要守护的东西,那么就不会有矢志不渝而不能放弃的意志。<br /><br />倘若所有的汉人都坚定的捍卫着汉人王朝,塞外的蛮夷怎么能够进入中原?<br /><br />如果所有的臣民都坚定的捍卫着社稷,天命又怎么会改换?<br /><br />为什么汉朝能够再兴,为什么汉朝二兴之后还有汉昭烈帝等一干人矢志不渝,为什么金刀之谶能够绵延千年,难道真的是上天钟爱汉朝吗?<br /><br />是因为始终有人在捍卫汉朝的道统!<br /><br />大明呢?<br /><br />身为鸿学大儒,儒门领袖,不思煌煌大明,却在想着前朝!”<br /><br />李祺这番话说的大部分人皆是无言以对,实在是在历史上,有太多可以作为例证的故事了。<br /><br />话说到这里,这些士人已经渐渐明白了李祺到底是想要做什么。<br /><br />“现在陛下已经不相信你们仅凭着以前的那一套就能效忠大明了,所以需要更多的东西去证明。<br /><br />想要求得一条生路,便以大明为天,以大明为道统,以大明为至高,你们学的那些东西,无论是仁义,还是大道,都要以大明为纲,大明的社稷,重于一切,大明的社稷,超越一切!”<br /><br />李祺的话已经明明白白的展示给了所有人,现在要表现的比以前更爱大明无数倍,才能得到皇帝的原谅!<br /><br />“圣人在书中教给了后人无数的道理,可在我看来,无非便是国泰民安四字!”<br /><br />“我大明乃是第一等的立国之道,这是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二次,第一次的夏开创了三代之治,而我大明将会开创何等的盛世呢?”<br /><br />“大明在,万民安!”<br /><br />“大明盛,万民安!”<br /><br />“大明之正,可为万古纲常!”<br /><br />李祺这番话带给众人的冲击力实在是太大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向是儒家士大夫的精神追求。<br /><br />可这套家国天下体系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主体不清。<br /><br />在衰落时,有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有人说王朝腐朽不必再愚忠,每个人都在这种进退维谷中无所适从。<br /><br />宋濂等人不也正是如此,他们一边生活在大明朝,一边又怀念元朝,一边享受着大明的一切,一边腹诽当今,他们不敢为元朝复国,又要宣传为大明尽忠,简直矛盾到了极点。<br /><br />而现在李祺明确的告诉所有人!<br /><br />以后不用纠结了,我大明天下无敌!<br /><br />我大明乃是立国最正,和过去的王朝都不一样,要开创不逊色于三代之治的大时代。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br /><br />天下就是大明,大明就是天下!<br /><br />你只能爱大明,如果你觉得大明哪里不对,也不能用怀念前朝的方式,而是去改变它,让大明更加昌盛,也不要想着换一个政权,因为大明已经最伟大的开国,再也不可能超过大明!<br /><br />李祺的这番举动让几乎所有人都震惊到了极点,即便是经历了大明重造中国之事,依旧让所有人为之震惊。<br /><br />李祺知道自己有些太过于欺负人,毕竟士大夫们越来越不愿意背负责任,是因为君权越来越集中,慢慢的百官如家奴,自然就不在于天下了。<br /><br />而现在他表面上完全是在逆势而为!<br /><br />从诛独夫开始,他要先用思想让增强士大夫们的责任心,而包装这种责任心的则是为大明尽忠,皇帝对这件事一定是乐见其成的。<br /><br />等到士大夫们责任心强到一定的地步,乃至于民意汹涌,那必然会和希求权力的皇帝产生巨大的冲突,这时李氏必然已经颇有影响力,就可以借着这份大势,一步步的将皇权限制起来。<br /><br />当然,这种限制君权的举动,只能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因为封建时代不支持这种制度,这从罗马共和国最终帝国化就能得出结论,同样的制度在不同生产力下,造成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br /><br />“皇帝只会觉得这有利于他的统治,毕竟所有的大臣都一心为了大明,而甚至甘愿放弃自己。”<br /><br />李祺对自己所布下的局很满意,虽然这个局最终可能要一两百年才能看到最终的成果。<br /><br />岂止皇帝看不出来,在场这数千人,没有一个人能猜到李祺心中所想。<br /><br />几乎每一个人的心中只回荡着一句话,“李祺对大明的忠诚,真可谓是天地所共鉴,日月而无光啊。”<br /><br />自古以来大多数的臣子,也只是要求自己如此效忠,什么时候见过李祺这种鸿学大儒,这般摇旗呐喊。<br /><br />关键是李祺并不需要这么做,他已经别无所求,甚至皇帝也不会再赐给他什么东西了!<br /><br />所以只有一种解释,这就是李祺发自内心认为的。<br /><br />大明得国最正,所以大明注定将开创至高的伟业!<br /><br />“景和公,我等明白了!”<br /><br />“景和公,我等愿拜入您的门下,听您讲述大明之道。”<br /><br />“景和公,还请收下我等浙东小民,若能聆听大道,必能得陛下垂怜。”<br /><br />浙东一众士子蜂拥着将李祺围住。<br /><br />无论他们内心是否真的认可,可李祺已经指出了一条大道,他们所能够做的就是仅仅跟随。<br /><br />况且李祺如此苦口婆心,在浙东已然如此境遇之下,可谓大恩了!<br /><br />————<br /><br />“浙东之议”是事实上的现代民族主义奠基之盛事,明代士大夫领袖李祺,第一次向整个王朝的国民发出了一种号召:即国家的荣辱、存亡与每个人国民都息息相关,他要求每一个人,尤其是居于统治阶层的士大夫,以国家社稷为主体本位,自觉的对国家承担责任和义务,并且唾弃任何不愿意承担责任和义务的群体。<br /><br />大明在这个时代依旧是王朝的国号,代表着朱氏皇族对天下的统治,可伴随着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它渐渐成为了全体国民的代号,而在这种境遇之下,任何人都不容对它造成破坏,纵然是曾赋予它生命的皇族!——《大明思想史》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