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虚晃一招,突然想起了乌巢
('\n\t让人将袁绍的礼物收起之后,又拿起袁绍的书信打开。<br /><br />取出里面的绢布。<br /><br />但见那绢布的最上面,写的是三个字:“约战书”。<br /><br />再往下看,写的是:<br /><br />“逆贼王通,实乃奸邪妖孽;华雄弃徒,亦即西凉余党。妄居显职,专事残害黎民;轻启战端,不惜致患苍生;驰援公孙,实为助纣为虐……”<br /><br />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br /><br />王通很是无语,觉得袁绍这人水字数有一手,不去写网文有些屈才。<br /><br />再住下看,便是:<br /><br />“穿之既来易京,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br /><br />今遣人送精致女裙至,如不敢战,可再拜而受之。若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三日后出城相战。”<br /><br />再看落款,正是“车骑将军”印戳。<br /><br />……<br /><br />看完袁绍的“约战书”,王通并没有马上回复。<br /><br />转头看向公孙瓒。<br /><br />公孙瓒没有做声。<br /><br />再看贾诩和郭嘉,贾诩和郭嘉也还在沉思。看样子,在众人看来,这一战并不是那么好打。<br /><br />不是打不胜。<br /><br />而是耗不起。<br /><br />这种列阵而战,纵然打了胜仗,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br /><br />袁绍治下人口众多,损失三五万兵力很快就能补充上来。而王通治下人口太少,只要损失两万兵力便已伤筋动骨,甚至从此一蹶不振。<br /><br />这就是王通此前一直不愿主动进攻冀州的原因。<br /><br />因为若是拼消耗。<br /><br />王通必败无疑!<br /><br />而列阵决战,其实就是拼消耗。这是王通在现阶段必须要尽力避免的战争方式。这样的战争方式,即使打赢了,也是……虽胜犹败。<br /><br />更何况,袁绍在易京城外有九万人马,而自己只有三万兵马,在兵力方面,自己处于绝对的劣势。<br /><br />……<br /><br />王通将“约战书”放在桌上。<br /><br />走到公孙瓒的沙盘边,盯着沙盘看了很久。又在屋中缓缓地踱步,一边踱步一边在心中快速的推演着。<br /><br />过了许久,才提起笔来。<br /><br />在绢布的下方空白处,写了一个大大的“战”字。<br /><br />不过,却还没完。<br /><br />而是又在将袁绍信中的“三天后出城约战”中的“三天”,用笔划掉,改成“五天”。<br /><br />并在后面备注:“吾军远来疲惫,需休整五天。也让尔等多活两天!”<br /><br />郭嘉见状,有些疑惑地问道:“主公当真要与袁绍决战?”<br /><br />王通眉头紧皱,没有做声。<br /><br />贾诩也上前说道:“阵战不如守城。袁绍数万人马结营于此,日耗粮草甚巨。只要拖延一段时间,幽州各地必有援军赶到。届时,袁绍见破城无望,必会退兵范阳。”<br /><br />这也是有道理的。<br /><br />因为袁绍在城外的营地,士卒们都是住的帐篷。如果破城无望,袁绍就必然退兵到范阳城里去。然后,扼守住范阳这处“兵家必争之地”,随时待机而动,将主动权牢牢地把握在他自己手中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br /><br />所以,按贾诩的说法,就是王通不必答应与袁绍约战,只要守上一段时间,袁绍就会自己退兵。<br /><br />王通点了点头。<br /><br />但随即又摇了摇头。<br /><br />对贾诩和郭嘉道:“可我还是想给袁本初一个教训,并趁机将范阳也夺回来。”<br /><br />……<br /><br />话虽这样说,但王通却也并没有让人将回好的战书送去袁绍军营,而是将战书先放在桌上。<br /><br />然后,问公孙瓒道:“不知附近可有高地,王某想先看看敌营全貌?”<br /><br />公孙瓒道:“东南两里处有座两处土丘,名叫姬大堆和姬小堆。其中姬大堆高约二十余丈,姬小堆高约十五丈。只要登上这两处土丘的任何一处,都可以看清敌寨布局。”<br /><br />“很好!”<br /><br />王通点了点头,对郭嘉和贾诩道:“叫上几位将军,我们去瞧瞧。”<br /><br />……<br /><br />没多久,王通就带着郭嘉、贾诩、典韦、赵云、高顺、甘宁、周泰、蒋饮、徐晃等人,出了东城门。<br /><br />果然,在东边约2~3里的地方,有一大一小两个土丘,这就是姬大堆和姬小堆。<br /><br />易县这地方,以平原为主。<br /><br />到了后世,更是变成了一马平川。但是,在古代却并不是这样,而是有不少山丘的。<br /><br />比如说后世雄县的大雄山,在明朝时的史料记载里,“高峙数十丈,峰顶广夷,奇峰牙列,石罅甘泉出焉”。而到了后世,在“基建狂魔”的改造下,已经变成了一座平地上的公园。<br /><br />这个姬大堆和姬小堆也一样,到了后世,便不复存在了。<br /><br />一大一小,一左一右。<br /><br />如同发育不全的女子一样,估计这便是“姬大堆”和“姬小堆”的名称由来。<br /><br />王通登上了“姬大堆”。<br /><br />当然,这与个人爱好无关。<br /><br />主要是姬大堆比姬小堆更高一些,站在上面会看得更远。<br /><br />……<br /><br />此时正值黄昏,暮云低垂,残阳如血。<br /><br />站在土丘上极目远眺,但见无边无际的原野上,野草萋萋,尽染赤色。这个季节,本该是禾黍离离的时候,然而,平原上却只见枯黄的蒿草在晚风中簌簌作响。<br /><br />拿起望远镜来,展眼南望。<br /><br />大约相距十里处,一条弯河流横亘于平原之上,那便是易水河。在夕阳的余晖里,河水泛着暗红的波光,像一柄出鞘的青铜剑横陈在暮色里。<br /><br />再往近处看,就是易水河的北岸。<br /><br />袁军立营于距北岸两里左右。<br /><br />营盘极大,连绵方圆数里。帐幕如云,旌旗猎猎。刁斗声随晚风断续飘来,惊起丘上栖鸦,黑羽掠过天际,仿佛撕开了渐合的夜幕。<br /><br />……<br /><br />王通仔细举着望远镜,仔细地观察着袁军营中的情况。但见:<br /><br />箭楼林立,木栅森然,旌旗招展,营内交通四通八达,往来巡哨戟戈如林。<br /><br />心中暗自赞叹:<br /><br />“果然是不同凡响!”<br /><br />……<br /><br />正赞叹时。<br /><br />却听身边边的郭嘉道:“主公,你看那易水河上的浮桥!”<br /><br />王通闻言,便赶紧竹筒望远镜的焦距,看向易水河。但见那易水河上,架有六座浮桥。<br /><br />此时的俘桥之上,有不少的辎重车正在驶向北岸。<br /><br />“莫非是粮车?”<br /><br />王通心中一动,似乎明白了什么。<br /><br />此时,贾诩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对王通道:“袁绍的囤粮之地,应该是在易水河南岸!”<br /><br />南岸囤粮。<br /><br />再根据军营需要,通过易水河上的六座浮桥,定期送往北岸军营。<br /><br />而南岸是属于冀州的河间郡地界,是袁绍自己的地盘。如此安排,就相当于将宽阔的易水河,当成了袁军囤粮之地的——城墙!<br /><br />这种安排,对囤粮之地来说。<br /><br />简直是万无一失,因为在这北方,尤其是在这个河水已经开始变冷的秋季,几乎是唯有浮桥可以过河。<br /><br />王通皱了皱眉头。<br /><br />转过身,看向正拿着刚得到的望远镜,如同耍宝似的到处乱看的甘宁、周泰、蒋钦。<br /><br />问道:<br /><br />“你们三人,闹够了没有?”<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