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朱翊钧摆摆手,让那太监起来,不用害怕。<br /><br />小时候,为了让太监们有敬畏之心,所以对太监们都很严肃,让太监们守规矩。<br /><br />如今他长大了,身边有亲信的太监,有内军并御前营侍卫,外有信任的大臣和将军,不再需要这些表面来塑造自己的威严。<br /><br />太监见皇上没有要处罚的意思,心底暗自松了口气,刚才的心悸还没有消去,显得脸色苍白。<br /><br />“如实交代则可,朕不会追究前事,这番叫你们来,是为了咨询这些事,并不是为了责罚。<br /><br />有过的则改之,没有过的,继续保持下去。”<br /><br />众人皆称皇爷宽仁。<br /><br />“回皇爷,御林苑多是本地产物,而内廷所需,很多都是外地之物,所以需要购买。”<br /><br />朱翊钧明白了原因,告诉他,“以后如果没有必要,内廷所需尽用御林苑所产,包括朕的一应事宜,皆是如此。”<br /><br />又问了一些事情,太监们也一一回复。<br /><br />例如去年一年,只荔枝,圆眼就用了数百斤,从广东快船专运来京城,一路用冰无数,此大类果物合计用了十几万斤。<br /><br />“为了这几百斤的零嘴,就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实在是太过浪费。”朱翊钧听完摇摇头。<br /><br />接着告诉几名太监,“以后这种事情,也不许再有了。”<br /><br />太监们领旨而出。<br /><br />朱翊钧随后招来周冲,周冲风尘仆仆的赶来,有人告诉他,可能是关于何事。<br /><br />“最近你辛苦了。”<br /><br />“回皇爷,都是奴婢分内的差事。”<br /><br />夸奖了周冲一番,朱翊钧才告知目的,“你不要只盯着大事,小事也要盯。”<br /><br />“二十四监的大衙门要盯,小衙门也不能遗漏,小衙门正因为小,所以常常忽漏。”<br /><br />人手不够,周冲想了想,把心里的想法压下去,没有说出来。<br /><br />要是皇爷想到的是让西厂扩招还好,就怕皇爷让别处来办此事,相当于分权给了别人。<br /><br />对于皇爷心思的了解,周冲以为认为后者可能性更大。<br /><br />于是周冲改口。<br /><br />“皇爷心思缜密,奴婢的确是疏忽了,回去后就改正。”<br /><br />“这都是旧例,不要动不动责罚人,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就可。”朱翊钧听过一些话,告诉他周冲在内廷作威作福,动不动打骂人。<br /><br />周冲办事用心,为了公事还导致自己一身伤疾,如今还需要重用周冲,朱翊钧不会因为这些事来指责他,但还是忍不住隐晦的提了一点。<br /><br />一句带过后,朱翊钧不放心,向周冲交代了些自己的想法。<br /><br />“那从广东运荔枝的事先不提,每年五月从江淮进贡鲚鱼等三四万斤,还要保证新鲜,专船专运,到京城一斤要数两银子。<br /><br />此一项就是十余万两银子,那其余各事项加起来,不得百万两银子?”<br /><br />其实从地方征实物,是不符合经济理论的,只不过对传统的统治者来说。<br /><br />一是受限时代的生产力,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二是受限眼光,没有成熟的经济理论。<br /><br />最重要是,省钱。<br /><br />这其实是对统治者对民间的剥削。<br /><br />如今还不到改正的时候,所以朱翊钧打算能减免就减免,尽量减少这类对民间的索取。<br /><br />谷/span周冲问道。<br /><br />“此类不仅供应内廷,每节祭祀,赏赐都需要用,轻易减免的话,奴婢担心有失天颜。”<br /><br />“朝廷威仪不可失,却也不能奢靡。今日内廷奢靡一分,地方就会奢靡十分,所以朕命各署日后所用之物,尽用御林苑所有之物。”<br /><br />交代了这些事,朱翊钧才去文华殿,查看起奏疏。<br /><br />很快就翻到了福建巡抚的奏疏,看到写的关于福建之事,朱翊钧内心其实是理解的。<br /><br />福建的民风,在后世都很有名气,不光如此,地方械斗延伸至两广,清朝几百年间愈演愈烈。<br /><br />可以说是互相杀的血流成河,极尽残忍没有人性,其中因为本地的原因可以说占三分。<br /><br />还有七分的责任在清廷,对于地方百姓互相敌对仇视,不光没有起到政府应尽的责任,反而挑拨离间。<br /><br />最开始帮助一方打压另一方,到了太平天国时,又换成帮助另一方打压一方。<br /><br />两广福建杀得人头滚滚,血海深仇不能消,清廷作为政府,不但没有调节,反而推波助澜,乐于所见,完全没有身为政府的责任心。<br /><br />耿定向所奏福建之事,发现了这种矛盾的苗头,朱翊钧当然也会支持耿定向的想法。<br /><br />那就是杜绝地方大户仗势欺人,形成仇恨的民风。<br /><br />至于说的大户地方势力大,当然是个大麻烦,光靠当地卫所并不能压制住。<br /><br />但是朱翊钧不会因此而视而不见,任由起矛盾发展成不可收拾的地步。<br /><br />朱翊钧招来内阁,以及吏部尚书,几人至文华殿。<br /><br />“诸卿可知福建巡抚耿定向所奏之事?”<br /><br />众人点头。<br /><br />“诸卿有何看法?”<br /><br />听到皇上咨询,不管是身为内阁元辅,还是因为他主导的福建清田,张居正都责无旁贷,所以先开口。<br /><br />“八闽之风,臣有所耳闻,只不过并没有重视,导致地方矛盾颇生,这是臣的失职。”<br /><br />朱翊钧摆摆手。<br /><br />“以后论公事,除非必要,不要谈谁的责任,诸卿应把心思放在如何治理之事上。<br /><br />国家事多,地方事杂,今日谈谁的责任,明日谈谁的责任,岂不是形成不敢做事之风气?”<br /><br />“陛下圣明。”<br /><br />听到朱翊钧的话,几位大臣都称赞。<br /><br />“就像耿定向所说,此风绝不可涨,以前因为倭乱,放任地方大户建堡组社,如今地方清平,应杜绝大户继续此行为。”<br /><br />张居正说完,张四维想了想,站出来建议。<br /><br />“臣了解福建,地方大户宗族势大,地方县衙常倚靠宗族维持地方秩序,与保甲并行。<br /><br />争斗的原因,也是因为大户仗势欺人,如果要遏止此风,臣有一策。”<br /><br />众人看向张四维。<br /><br />“命福建将地方大姓造册报官,并选举族中身家殷实,品行端正,为乡邻所敬佩之人,作为约束族人的乡绅,和地方县衙联合处理地方纷争。<br /><br />为了提高地方大姓的积极性,臣还建议,可免其徭役,如果带头配合地方衙门的公务,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