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与大明共荣!朱允熥的忧虑!
('\n\t“好!”朱允熥拍掌赞叹,目光中透着毫不掩饰的欣赏:“李芳远,朕果然没有看错你。”<br /><br />“有你执掌高丽,朕深信,未来的高丽定能迎来国泰民安的盛世。”<br /><br />一纸条约,谈判一年未果,却在陛下的寥寥数语间尘埃落定。<br /><br />这一幕,令沈墨枢及一众礼部官员瞠目结舌,震撼之情溢于言表。<br /><br />在他们看来,朝廷要求与高丽签订如此条约,简直是存心刁难。<br /><br />毕竟,高丽不同于倭国、暹罗或勃固,那些国家皆被大明铁骑征服,俯首称臣,任大明予取予求。<br /><br />高丽却是主动求和,自恃身份,自然希望争取更有利的条件。<br /><br />谁能料到,陛下仅凭几句话,便让高丽使臣心悦诚服,欣然签约?<br /><br />原来,一切尽在陛下的掌控之中。<br /><br />真正的杀招,并非武力威慑,而是悄然扶持一位新王,即李芳远。<br /><br />这位高丽王子,为了登上王位,不惜以国家利益为代价,甘愿向大明妥协。<br /><br />这一手,堪称妙绝!<br /><br />随后,李芳远毫不犹豫地提起笔,在条约上郑重签字,与大明互换文书。<br /><br />朱允熥当即下旨,赐盛宴款待高丽使团,并命姚广孝全权负责协助李芳远在高丽国内夺取王权,军方则提供必要配合。<br /><br />姚广孝素来精于权谋,心思缜密,尤擅处理这等翻云覆雨之事。<br /><br />他掌管的情报局,早年在高丽布下深远棋局,暗中经营已有数年,根基稳固。<br /><br />如今由他操盘此事,无疑是最佳人选。<br /><br />待高丽使团告退,殿内只剩君臣,沈墨枢方才上前,深深一揖,语气中满是敬佩:“陛下深谋远虑,胸有成竹,早已将高丽之事算无遗策,仅凭数语便令对方俯首签约,臣心悦诚服!”<br /><br />言罢,他微微一顿,似有疑惑,语调稍转:“不过,臣有一事不明。”<br /><br />“以常理而论,能达成如此条约,已是莫大成就,堪称圆满。”<br /><br />“然而,既然陛下手握高丽王位的命脉,李芳远为了登基,纵然我方提出更为严苛的条件,怕是他也会咬牙应允。”<br /><br />“陛下为何不趁势修改条约,争取更大的利益?”<br /><br />朱允熥摆了摆手:“大明虽为天朝上国,足以左右高丽的存亡,但若仅凭强权压迫,而无德行感化,岂能长久服众?”<br /><br />“即便高丽新王迫于形势,愿意在条约上签字,可高丽的黎民百姓又作何想?”<br /><br />“他们难道不会心生怨怼,暗中抵触,甚至对大明的和约嗤之以鼻?”<br /><br />“若高丽民众到处反对,到那时,我大明纵有雄兵威震四方,也会疲于奔命,犹如在烈焰中四处扑救,这边方熄,那边又燃。”<br /><br />朱允熥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冷峻:“长此以往,我大明的商贾又如何能在高丽立足生根,拓展贸易?”<br /><br />“镇压叛乱的代价,恐怕远超从中所得的利益,得不偿失,智者不为。”<br /><br />他话锋一转,道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因此,朕常说,和约的根本,在于‘共荣’二字。”<br /><br />“这并非虚言矫饰,更非敷衍之辞,而是朕的肺腑之志。”<br /><br />“只要高丽真心归附,愿与大明同道而行,定能共享我大明盛世的荣光。”<br /><br />“这是一条双赢之路,而非两败俱伤的歧途。”<br /><br />朱允熥笑道:“和约的签订,须以平等自愿为基石。”<br /><br />“朕要高丽的百姓不仅接受条约,更要由衷拥护我大明的驻军,欢迎我大明的商贾前去经营。”<br /><br />“让他们发自内心仰慕我大明的文化,尊崇圣人的教化之道,如此,方能在高丽谋万世之利。”<br /><br />他目光一扫,道:“此事,舆论部当肩负重任!”<br /><br />“不仅要引导大明子民的民心,更要让天下万邦的黎庶,对大明生出由衷的向往。”<br /><br />“切记,武力征服,不过是最下乘的手段;以文化感化,使四方沐浴圣人之光,使他们对大明永远感恩戴德,方为真正的王道!”<br /><br />群臣听罢,无不心潮澎湃,齐声拜倒:“陛下圣明!”<br /><br />儒家教化天下,是每一位儒生心中的至高理想。<br /><br />在场的大臣,多为熟读经书的士子,朱允熥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他们的心弦,激起一片赤诚的共鸣。<br /><br />然而,在朱允熥的内心深处,这般决策的真正考量,却远不止于此。<br /><br />欲让高丽长久臣服,绝不可一味高压。<br /><br />过分的压迫,只会招致反弹,徒增统治的成本。<br /><br />唯有恩威并施,以文化为纽带,以利益为引,方能细水长流,确保大明的霸业稳固而持久。<br /><br />正如历史上,工业革命时,农奴主为何愿将世代束缚的农奴转为可自由出卖劳力的雇工。<br /><br />并非出于慈悲,而是因为他们发现,蓄养农奴的代价过于高昂<br /><br />农奴主需要为农奴提供衣食住行,甚至就连农奴病痛缠身的时候,也得悉心照料。<br /><br />毕竟,一名农奴的陨落,便意味着一笔活生生的财富化为乌有。<br /><br />虽然他们不将农奴视作人,但牛马也是自己的财产。<br /><br />牛马病了,也是要让其休息,给其治疗的。<br /><br />还不能让牛马太劳累了,万一累死了,可损失不起。<br /><br />而自由雇工则截然不同。<br /><br />他们既被冠以“自由”之名,从农奴主摇身变为资本家的人,对待他们便可卸下所有羁绊,只需以严苛的手段,驱使他们日夜操劳,榨取他们的每一丝气力,去承担最为繁重的劳作。<br /><br />若这些雇工因过度劳累而损伤了身体,甚至一病不起,资本家都可以不用管!<br /><br />届时,只需将这些雇工解雇,弃如草芥,另寻新血填补空缺即可。<br /><br />如此,资本家既免去了养护的开销,又能尽享劳动力劳动的果实,较之农奴,收益何止高出数倍?<br /><br />更妙的是,自由雇工常常会被资本家画的饼所吸引,这又是农奴所没有的心态。<br /><br />农奴世代卑微,深知翻身无望,故而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对劳动往往敷衍塞责,毫无热忱。<br /><br />自由雇工则不同,他们被空洞的“画饼”点燃希望,误以为只要埋头苦干,努力奋斗,便能挣脱命运的桎梏。<br /><br />于是,他们自愿加倍卖力,劳作时长往往是农奴的两倍,强度更是数倍于农奴,拿到手的报酬,却寥寥无几。<br /><br />比养一名农奴的成本低得多。<br /><br />即便中途病倒,或因操劳过度而早逝,雇主无需担责。<br /><br />待他们年老体衰,效用渐失,亦可毫不留情的将他们解雇。<br /><br />这样算下来,一名自由雇工的价值,远胜农奴百倍千倍。<br /><br />与高丽的相处之道,亦当如此。<br /><br />大明不必以铁蹄强压,而应以巧妙的扶持,暗中掌控其经济命脉,令其为大明的宏图效力。<br /><br />更重要的是,恩威并施,以经济为引,以文化为媒,潜移默化地教化其民心。<br /><br />使高丽上下,从王公贵胄到贩夫走卒,皆心向大明的盛世光华,甘愿为大明的霸业奔走效劳,永葆忠诚。<br /><br />让高丽永为大明的忠实仆役,而非隐患。<br /><br />在过去的一年里,大明一方面与高丽使团展开谈判,另一方面巧妙利用使团带来的消息渠道,向高丽国内宣传大明的强盛、富庶以及文化上的卓越成就。<br /><br />通过这些努力,在高丽内部逐渐孕育出一群仰慕大明、渴望文明进步的官员与士人,他们的内心已被大明的文明辉煌深深触动。<br /><br />这些高丽的“有识之士”,无需大明刻意推动,便自发地向国内民众宣扬大明的繁荣与先进。<br /><br />他们以热忱的言辞描绘大明的盛况,强调高丽的落后,呼吁必须以大明为榜样,虚心学习其治国之道与文化精髓。<br /><br />他们甚至频频上书高丽国王,建言高丽当不遗余力地与大明修好,竭力维持两国间的长久友谊,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国家的繁荣与安定。<br /><br />对于这群“心向大明”的志士,大明朝廷自然倍加青睐。<br /><br />不仅通过情报局的眼线,对他们的忠诚表示赞赏,还通过给予财物、提供支持等方式,暗中助力他们在高丽国内的势力不断壮大。<br /><br />他们的存在,为大明的情报局获取了大量高丽内部的“情报”,也为未来在高丽推动李芳远登上王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 /><br />正是仰仗这些“忠诚盟友”的支持,大明的计划才得以一步步付诸实施。<br /><br />在妥善处理完高丽事务后,接着便开始讨论起另一件事,即郑和率领船队归朝之事。<br /><br />经过朝堂上群臣的热烈商议,所有人都一致认为,应为郑和的归来举办一场盛况空前的欢迎典礼,以彰显大明的国威与对远航事业的重视。<br /><br />如今的大臣们,许多人手中都握有不少公司的股份。<br /><br />而这些公司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贸易的拓展。<br /><br />郑和此番归来,不仅意味着新航线的开辟,更预示着商业利益的进一步增长,这对他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们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喜讯。<br /><br />朝臣们乐于借此机会大肆宣扬,助推股票价格水涨船高。<br /><br />当然,这份私心只能深藏心底,绝不可公之于众。<br /><br />他们在朝堂上慷慨陈词,宣称郑和为国立下汗马功劳,朝廷应以此为契机,激励更多人投身出海事业,弘扬大明的开拓精神。<br /><br />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成了举办盛典的堂皇借口。<br /><br />朱允熥对这一切都心中有数,但他并不点破。<br /><br />毕竟,从一开始,他便是以利益为饵,诱导大明各阶层支持海外开拓,拥护工业化与资本化的浪潮。<br /><br />如今,朝臣们的反应恰好印证了他的远见。<br /><br />朱允熥心中暗自满意,也乐于顺势而为,推动这场盛典如期举行。<br /><br />朝会散后,群臣陆续退出大殿,朱允熥却示意杨荣、杨士奇与姚广孝三人留下。<br /><br />他吩咐左右太监尽数退下,殿中霎时只剩四人,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凝重。<br /><br />“皇爷爷久居内宫,深宫寂寥,难免心生倦怠,近来他老人家颇有出宫之意,意欲出来走走。”<br /><br />朱允熥语气平稳,向三人缓缓道出此事。<br /><br />这些日子,他反复思量如何妥善安排,却始终觉得各种方案皆有缺憾,难以尽善尽美。<br /><br />无奈之下,他只得将这三位心腹重臣留下来商议,盼他们能献计献策,解此难题。<br /><br />反正这件事,他们三人都是知情人。<br /><br />闻言,三人皆露出惊愕之色,面面相觑,殿内一时陷入沉寂。<br /><br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太祖皇帝如今重现,恐非明智之举。”<br /><br />半晌,杨士奇率先打破沉默,语气谨慎而郑重:“太祖皇帝若有什么需要,尽可告知,陛下定当倾力满足。”<br /><br />“然太祖皇帝‘驾崩’之讯早已布告天下,丧礼都早就办完了,如今若突然宣布复生,怕是难以向天下臣民交代。”<br /><br />“即便能以托词暂时掩饰,瞒过寻常百姓,日后史笔如铁,又将如何记述此事?此事关乎国体,望陛下三思。”<br /><br />杨荣与姚广孝虽未开口,但眉宇间流露出来的凝重与颔首之态,足以显示他们心中所想,皆与杨士奇所言,不谋而合。<br /><br />在他们看来,太祖皇帝最好永居内宫,悄然度过余年,直至某日无声无息地离世。<br /><br />至于那位威名赫赫的大明开国皇帝,早已在天下人眼中、在史册记载中,随“驾崩”而定格。<br /><br />死而复生,是绝无可能之事。<br /><br />杨士奇开口便以“太祖皇帝”相称,其意不言自明。<br /><br />朱允熥目光缓缓扫过三人,眸内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br /><br />他沉声道:“皇爷爷年事已高,长居深宫,虽有太医精心侍奉,然心绪郁结,久而久之,恐伤及龙体。朕心甚忧。”<br /><br />他稍稍抬高声调,语气中多了几分坚定:“推行新政,朕夙夜匪懈,争分抢秒,不仅为巩固大明江山,为了天下百姓苍生,亦是为让皇爷爷安心,让事实来证明,新政绝非祸乱根源,更不会动摇社稷根基。”<br /><br />“朕望他老人家不必再藏匿深宫,能重见天日,畅享天年。”<br /><br />“尔等无需多言旁枝末节。”他摆了摆手,声音果断:“今日将你们留下,是要商议如何该让皇爷爷走出内宫,重现于世间。”<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