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我是谁
('\n\t第三日清晨,有个裹着破麻衣的中年男子出现在所外,脸上晒得脱皮,脚上是旧楚兵卒靴,一身破袍被强行染过,颜色黯淡。<br /><br />他站了两炷香的时间,进屋,坐下,写了一行字。<br /><br />“我曾弃秦!”<br /><br />“我现在回!”<br /><br />写完,他把纸放在桌上,不求官签,也不求复籍,只起身离去。<br /><br />当天夜里,有人将那张纸贴在了认回所外的墙上。<br /><br />第二日,又有三人前来。<br /><br />他们不说话,只照着先人写的纸,也写了“我回”,然后走。<br /><br />这些人不求身份,不求补偿,不讲遭遇,只写“愿再当一次秦人”。<br /><br />这种冷静、沉默、无诉求的“回头”,远比任何感人泪下的故事更打动人心。<br /><br />香妃从情报线上得到消息的第三天,便命人将这一页页的“认回文”摹写十份,送往各地新户学馆,作为讲律教材之一。<br /><br />张青松亲自为这一事件起名:“回信篇”。<br /><br />而在十八国那边,对“认回所”的反应是愤怒的。<br /><br />蜀王第一个下令:“凡有秦设所处三十里之内,不得传人,不得供水,不得交言!”<br /><br />楚王同日通告:“所有被认回之人,其名籍一律归入‘失律者’。<br /><br />不得再交公文,不得再被录为商、官、民!”<br /><br />齐国最狠,干脆命人在边界竖立大牌:“秦所非归,是骗!”<br /><br />并宣称将设立“劝回站”,凡有“误入秦者”,可写“悔过书”,由王府盖印,复归旧籍,赦前非。<br /><br />这一举动表面宽厚,实则是要用“大赦”的名义来消解“认回”的正义性。<br /><br />—你不是回秦。<br /><br />—你是被我赦的。<br /><br />—不是你选的路对了,是我宽宏大量。<br /><br />香妃看完齐地布文后,只说了一句:“他们是怕了‘自选’这两个字!”<br /><br />“他们要的天下,是命令一个人去做什么!”<br /><br />“我们要的,是给人一个做与不做的选择!”<br /><br />“而他们在这场较量中,输得是最彻底的!”<br /><br />张青松点头。<br /><br />“但他们不会就这么停下!”<br /><br />“他们已经明白兵不行、说不行、洗不行,那接下来—就是混!”<br /><br />“他们会来搅!”<br /><br />“不是在我们地里放兵,而是在我们地里放烂人!”<br /><br />“让我们律所出错、讲律者出事、新约村出乱子、契文被毁、归户村打斗—只要乱了,百姓就会怀疑这整套是不是太理想了!”<br /><br />“只要有一个‘出事’,他们就能说—‘你们也一样!’”<br /><br />秦浩没急着答,只拿过卷宗,翻到最后一页。<br /><br />那是一封送自吴地的密信,信人不明,但言辞有力。<br /><br />信中提及:“齐王密遣一支‘言隐司’之人,将以三十日为限,入秦地各讲律所、归户坊、乡契台,潜播‘律可争、权可转、理可改’之说!”<br /><br />“所讲者语多不烈,却句句使人疑!”<br /><br />“此事若不防,将成内腐!”<br /><br />张青松看完这封信,怒气满胸。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br /><br />“他们又来了这一套!”<br /><br />“从学堂到纸坊,从庙中到街口,什么时候他们这些人不干净过?”<br /><br />“一个理不能赢,就换个理!”<br /><br />“一个说不下去,就改个讲法!”<br /><br />“先说我们逆礼,没人信,就改口说我们太理想!”<br /><br />“再换成—‘你们也不过是另一种压迫’!”<br /><br />“下一句就是—‘何必呢?你们不如回头认旧王!’”<br /><br />秦浩终于说话。<br /><br />“他们不是要让我们改!”<br /><br />“他们是要让我们自己乱!”<br /><br />“这才是他们最狠的一招!”<br /><br />“他们不怕我们站得住!”<br /><br />“他们怕我们自己—把信的人逼成了怕的人!”<br /><br />“怕规矩、怕律文、怕讲理、怕错、怕连坐、怕被指‘你是那个秦人’!”<br /><br />“这群被他们洗过的人,现在带着这种‘犹疑’,进了我们地里,是要把这种毒再撒一次!”<br /><br />张青松沉声:“那怎么办?”<br /><br />“查么?抓么?赶回去?”<br /><br />秦浩道:<br /><br />“不动他们!”<br /><br />“我们反其道而行!”<br /><br />“既然他们说‘理可争’,那我们—就让他们来争!”<br /><br />“就设一个‘争理所’!”<br /><br />“让这些人站出来说!”<br /><br />“你说我们的律不对—你讲讲!”<br /><br />“你说我们规矩不行—你写写!”<br /><br />“你说旧礼好,那你说一说旧礼怎么救人!”<br /><br />“不是我们跟他们辩!”<br /><br />“是百姓—让他们讲清楚!”<br /><br />“这天下不是我们在做主!”<br /><br />“是这些人,愿意做哪一种‘人’!”<br /><br />“他们选,我们不拦!”<br /><br />“但你讲不过,那你就自己闭嘴!”<br /><br />“不是我们不让你说!”<br /><br />“是你讲输了!”<br /><br />“讲输了就走!”<br /><br />张青松明白了。<br /><br />这次,不是打仗。<br /><br />也不是审判。<br /><br />而是—开一场“理”的比试。<br /><br />从秦地到十八国。<br /><br />从“我是谁”,讲到“我想活成谁”。<br /><br />他们讲“规矩”,我们讲“你愿不愿意守”。<br /><br />他们讲“旧道”,我们讲“你愿不愿意有一个说‘不’的权利”。<br /><br />五月末,天未热,秦地西北一线却已起了烟尘。<br /><br />不是战火,是骚扰。<br /><br />十八国合纵联盟之中,最早在边境试探的,是吴郡和大越一带的散军,这些年借口守边之名,在接壤地带聚兵屯粮,暗中掘壕筑台,虽不发兵,却日日夜巡。<br /><br />但动手的,并不是他们。<br /><br />最先起事的,是一支不知名的轻骑部队,于凌晨时分突袭秦地边境一处粮转所。<br /><br />来得快,去得也快,马不留痕,刀不见光,斩断五处粮架,未伤一人,只留下一堆被割断的绳索和燃起未成的火堆。<br /><br />东风军接报后,三日内调动边哨查线,最终在旧岭口下找到一枚极小的金属飞镖,形制古怪,似箭非箭,两端微翘,中间系一抹红线。<br /><br />张青松看见飞镖时,眉头一沉。<br /><br />“这不是十八国的人!”<br /><br />香妃的线也传回来,一样的答案。<br /><br />“这是东瀛忍!”<br /><br />“而且不是普通的!”<br /><br />“这种双翘飞镖,曾在三江口一战前,被人用来传杀命!”<br /><br />“山口健一死前,便曾用此镖传出一封‘血誓’!”<br /><br />张青松盯着那抹红线良久没动。<br /><br />秦浩将其拿起,在指间转了半圈,淡淡道:“看来东瀛那边……还是没断念!”<br /><br />山口健一,东瀛国“刀圣”之一,三江口之战中,被秦浩斩于河中,生前未留半字,但战后东瀛却再未有使者至秦。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