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ziyunshux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n\t刘禹锡品着那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只觉幽冷孤寒之意盈满书字,他叹了口气,拍了拍好友的肩膀:<br />\n“如水镜所述,古今文人,达者甚少,仕途翻覆亦是寻常。子厚,勿要哀毁太过。”<br />\n柳宗元回过神来,有些苦笑的摇头:郁达夫可能没有谪居之苦,但自己,是一定有的。<br />\n刘禹锡也知他心性,笑着安慰道:“你我二人是交心知己,若他日你当真遭贬,我必当上书为你言事,与你同进退。”<br />\n柳宗元感激一笑:“多谢梦得兄。”<br />\n【顺便,柳宗元的性格也比较……悲观,他和刘禹锡是好朋友,两人都因为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柳宗元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此一蹶不振;刘禹锡是“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br />\n心性不同,所看所写也就不相同。大家平时读诗词文章的时候要细心体会,作者的情绪,通常就潜藏在字里行间。】<br />\n并没有听到楚棠的“谆谆教诲”,刚刚表示要伸手捞一捞好友并与好友同进退的刘禹锡:……<br />\n好吧!<br />\n“我二人果真是同进退了。”<br />\n第46章 故都的秋4<br />\n柳宗元苦笑,心中有些忧虑:“永贞革新,该是指时下我等同二位王大人施行的新政,新政败了?”<br />\n刘禹锡想到楚棠说的话,表情也凝重起来。二位王大人,是指王叔文和王伾,二人曾经是太子的侍读,太子登基后受到重用。二人皆有救时之心,志在革新,破除时弊。他和柳宗元是同榜进士,又与王叔文相善,认同二王的变革主张,所以也参与到了新政之中,目前形势颇好。可听水镜的意思,革新之举分明不会长久!<br />\n“王大人日前与我提起,俱文珍对他颇有微词,似是想借陛下之手,横加约束。”<br />\n刘禹锡回想着,“王大人心知宦官势大,又掌管神策军,有意收归兵权,莫非此事不顺,遭到阉宦的反扑?”<br />\n柳宗元听到这里微作沉思,“陛下龙体欠安,俱文珍难免肆无忌惮,那神策军将领大多是阉宦的亲信,王大人欲收归兵权,阻力颇大。”<br />\n这是在肯定刘禹锡的猜测了。想到这里,两人对视一眼,眼中俱是流露出几分慎重。万万没想到,听个新文学,还能听出大唐的事来!<br />\n咸阳。<br />\n嬴政眉头微动:“革新,该是变法之意?”<br />\n大秦以变法致强,然变革阻力何其大也,若非当日君臣一心,必然难以推行。君不见那楚国的吴起,国君一去,土崩瓦解,连自己的性命都无法保全。哪怕是商君……<br />\n他负手而立,对刘、柳二人的结局已是见怪不怪。<br />\n可惜了。<br />\n太极宫。<br />\n李世民微微叹罢,有些好奇道:“这刘、柳二人不知是哪朝人事,革新虽败,但投身其中可见进取之能,尤其是刘禹锡这两句诗,颇见风神。”<br />\n长孙皇后道:“是啊,那柳宗元所写,千万孤独,郁结至此,恐致哀毁骨立;还有那李贺,郁郁辞归,英年早逝,可见是忧能伤人。”<br />\n她似乎话里有话,李世民偏头看着她笑:“观音婢这是在拐着弯劝导于朕?”<br />\n长孙皇后眉眼温柔:“自从杜甫诗中知道大唐后世种种,二哥便时常忧心,长此以往恐有郁结,后世大唐我们顾及不到,但眼下的大唐,百姓还需要你。”<br />\n她说得切切,李世民心中感动,虽然确定了要亲自教导孩子,尽力为大唐留下明君,但每每想起后世种种,他还是忍不住气极哀极。<br />\n拍了拍长孙皇后的手背,他笑着应道:“朕知晓了。”<br />\n担忧无用,还是紧着时间,多为大唐、为后世筹谋吧!<br />\n【看完庭院秋色,我们再来看下一幅:落蕊秋意。这里也典型地体现了郁达夫的个人审美趣味。请大家仔细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的描写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味”的?】<br />\n水镜上出现了一幅图,高大的槐树下层层落蕊,右侧配上段落中的文字。<br />\n北宋。<br />\n苏轼略略读完,开口道:“白香山后来作诗,倒是极爱槐花。”<br />\n苏辙一听就反应过来了,吟道:“‘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这是白香山《夏夜宿直》里的句子,槐花清气浸满院中,不失为秋夜清景,但结尾又说,‘早衰自无趣,不是厌承明’,想来也是从中品出了悲凉之意。”<br />\n苏轼笑着点头,十分得意于兄弟这一刻的默契:“白香山另有一首《暮立》诗,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更是直言愁苦了。”<br />\n“但郁达夫虽写悲凉,却似并不以悲凉为苦。”苏辙觉得这一点甚是有趣。<br />\n“是极。”苏轼赞同的点头,正是这位这种格调,这篇文章在内里才显出了不同寻常。<br />\n【“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为什么是点缀呢?原来他要写的是秋槐的落蕊,像花又不是花。一夜秋风骤,落蕊铺了满院,人踏上去,一点声音和气味都没有,只有“一点点极微细及柔软的触觉”,作者此时的状态会是什么样的?】<br />\n王维悠悠一笑:“此语非闲人不能道。”<br />\n【是的,清闲。】<br />\n仿佛听到了他的声音似的,楚棠接着道:【王维有一首诗,《鸟鸣涧》,小学生必背,大家应该还记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br />\n陶渊明和谢灵运的眼睛一齐亮了亮,这几句诗写得好啊!<br />\n在讲《归园田居》时,楚棠曾提过一句王维的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用来反证“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精妙,陶渊明本不曾留意,如今看到这首《鸟鸣涧》,方知王维的诗为何能传世。<br />\n“这几句诗情致幽雅,动静相衬,颇得隐逸之风,又语出自然,实为一等一的好诗!”<br />\n谢灵运也是玩味再三,水镜曾说他开创了山水诗派,他也时常自得于自己的山水之句,可是,前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后有王维的《鸟鸣涧》,谢灵运忽然觉得自己被比下去了。<br />\n他们的诗不仅单句佳绝,全篇亦是浑然贯通略无板滞,唐朝的山水诗怎么写得这样好?!<br />\n水镜之下的王维露出一抹笑,小学生必背,应是也在那所谓的“教材”之中?<br />\n太极宫。<br />\n李世民咂摸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便是后世的教育之制?后辈说得这样寻常,难道后世……人人可学?”<br />\n他想起上一次看到的童子诵读杜诗的视频,后知后觉地想到一个问题:后世的教育推行范围,到底有多广?<br />\n【因为心中悠闲,所以可以听到桂花飘落的声音,这种闲适我们显然是无法体味的,王维修禅,颇有佛性,个人感觉他这是应该是进入了一种禅定的状态。<br />\n“桂花落”,既照应了前面的“人闲”,又照应了后面的“夜静”,因为只有心中闲适,四野寂静,才能听到桂花飘落的极微弱的声音。<br />\n郁达夫没有听到桂子落,却能于清晨踏上槐蕊落成的毯,一点点感受着脚下的触感,院中树下,仿佛只有他一个人。人闲踏槐蕊,日静庭院空。和王维的诗境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如果可以的话,郁达夫和王维应该会聊得很投机吧!】<br />\n王维轻轻地笑了,看着水镜里的文句轻声应道:“我亦很是期待。”<br />\n诗文不同,但情志相似,足可引为知交。<br />\n旁边的裴迪:好吧,希望你能不要劝他学佛。<br />\n【闲适处不止在此,既有触感,又有眼见。<br />\n“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细纹,让人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br />\n看得出来,郁达夫真的很闲了,连扫帚留下的细纹都能观察到。细腻、清闲、落寞,他从意识写到了潜意识,最后遥想到古人“一叶而知天下秋”的深沉。他从这秋槐落蕊里体味到了什么呢?“无边落木萧萧下”,“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深沉里,或许暗含着对生命衰亡的思考。细细的条纹,孤独、落寞、而又伤感,但郁达夫却怀着赏玩的心态,将悲凉衰败,甚至死亡,当作美来表现。】<br />\n辋川。<br />\n刚刚还很期待并畅想着与郁达夫做朋友的王维忽然住脑了,把死亡当作美来表现,他颇觉讶然:“静观味闲,郁达夫味出的却隐有衰飒死气,听起来竟是有末世之音。”<br />\n他直觉有些不祥,哪怕郁达夫表现出来的笔触,美极了。<br />\n未央宫。<br />\n刘彻轻啧了一声:“过于萧瑟,朕不喜欢。”<br />\n大一统帝国的君王,有的是无尽的雄心壮志,他实在无法与这种审美趣味共鸣。<br />\n【再看第五段,寒蝉秋声。蝉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文人描写无算,有三首诗非常出名,被称作“咏蝉三绝”,都是唐代的。】<br />\n又是唐代?!你们唐朝是不是塞钱了啊?其他朝代的人有些不服。<br />\n“大汉的文人也不少啊。”这是日常柠檬的汉武帝。<br />\n“魏晋风流何其多?三曹、七子,嵇阮潘陆,怎么后世人只写大唐?”这是主要想为曹子建抱不平的谢灵运。<br />\n赵佶边欣赏自己的新作边面带不满:“是大宋不够优待文士吗?是朕的书画不够好吗?怎么水镜只提前唐?”<br />\n而再次被提起的唐朝人则纷纷抬头挺胸,不约而同地露出了骄傲的笑容:大唐,就是这么文德鼎盛!<br />\n【这三首诗分别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名字都非常简单粗暴,一起看一下。<br />\n虞世南是唐太宗时期的名臣,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史书记载,他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是性情刚烈,直言敢谏,还挺反差萌的,小小的身体,大大的力量。】<br />\n虞世南:???我劝你这个小女子庄重一点。<br />\n太极宫。<br />\n李世民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笑出了声:“朕从来没想过会有人这样说虞卿,楚棠这后辈,当真是促狭极了。”<br />\n长孙皇后看着这些时日以来难得笑得这样开怀的丈夫,也是微微弯唇。虞世南刚直敢谏,她也是早就知道的,能同魏征一起把唐皇陛下谏到回内殿生闷气,可不是“小小的身体,大大的力量吗”?<br />\n长孙皇后觉得楚棠说得对。<br />\n【有一说一,臣子敢谏,二凤也听得进去,除了虞世南,还有大名鼎鼎的嘴炮达人魏征。】<br />\n跟着躺枪的魏征:……直言劝谏,臣子本色,怎么了!<br />\n奉天殿。<br />\n朱元璋饶有兴趣:“这个炮是火炮吧?嘴炮达人,是说魏征说话像开炮似的?”<br />\n想起史书上记载的轶闻,老朱脑补了一下魏征滔滔不绝地向李世民“开炮”的样子,没忍住就乐了。<br />\n这个诨名咱喜欢!<br />\n并不知道自己被朱八八取笑了的太宗陛下想起魏征和虞世南一左一右劝谏自己的样子,仿佛觉得额角又开始抽痛起来了。<br />\n魏、虞二卿好是好,但真的,谁听谁知道。<br />\n【虞世南的《蝉》是唐代最早的一首咏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垂緌”,是帽带下的冠缨,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类似;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生性高洁,而栖于梧桐之上,就更见清华俊朗了。<br />\n因为居于高树,所以蝉声能传得很远,而不是借重了秋风的力量。很明显这是在托物言志,以蝉自况,表明自己内在品格的高洁。<br />\n联想到唐太宗经常夸他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写出这样的句子也不为过了。他最后上谥文懿,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配葬昭陵,也算是封建时代臣子的巅峰了。】<br />\n犹自不郁的虞世南闻言愣了愣,仿佛还有些不可置信。文为才学,懿为品德,这已是难得的美谥,陛下竟还允他陪葬昭陵!<br />\n虞世南有些心潮起伏,他生于南陈,见过后主荒淫,又见过隋末乱世,后入秦王府,辅得圣明君,两代以来,未见此欣荣之态,他立志要在此世立功业,为百姓谋福祉,只为尽臣子之责、士人之责,却不想身死之后能获这般哀荣!<br />\n陛下深恩,何以为报?<br />\n虞世南深受鼓舞,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更加持身守正、直言进谏,辅佐陛下成为万世明君!<br />\n太极宫。<br />\n李世民心情颇好:“虞卿才高德懿,堪为人臣典范,‘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正是他之写照!”<br />\n未央宫。\n  ', ' ')
言情女生相关阅读More+

[武周] 问鼎

千里江风

[综漫] 今天又在柯学片场复活了

听涧
合作伙伴